关于我市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打造市域治理样板区部署要求,市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从党建引领、重点任务推进、多方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调研、外出考察等形式,对我市市域治理相关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党建引领、三治融合、打造善治仙桃的思路,坚持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格局和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取得较好成效。
1.党建引领的治理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制度设计逐步健全。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明确了工作目标、基本任务、重点分工,形成了“1+1+N”制度体系。二是组织架构不断延展。构建“社区党委(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和“村级党组织-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体系,全面推进“四建四引领”活动,党的组织不断向产业、项目、网格和群众“家门口”延伸。三是工作机制日趋完善。以“六联六包”为基础,“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双报到、双报告”“三方联动”等工作机制全面推行,区域协同共治机制初步建立,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2.“三治”融合的治理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基层自治稳步推进。全面推行“一村(居)一规(约)一积分”、“四议一审两公开”、村(居)民代表会议等制度,加强村务监督运行,自治组织逐步完善,依约治理、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是法治建设持续发力。构建多元解纷、“法警司村”联动等机制,持续推进“雪亮工程”“一社区(村)一警(辅警)一法律顾问”建设,“黄赌毒诈”等违法犯罪打防管控体系一体推进,基本实现矛盾联调、问题联治、治安联防、平安联创。今年10月,我市成功通过“全省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审核验收。三是德治教育深入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仙桃楷模”“身边好人”“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持续开展,文化下基层活动常态化进行,移风易俗扎实推进。
3.全域推进的治理成效不断显现。一是重心下沉夯实了基层基础。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乡村治理制度逐步规范,村(社区)设置不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物业整治强力推进,“亲情重拾”计划深入开展,资源、服务和平台下沉提升了基层治理能力。二是重头带动促推了协力协同。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总抓手,聚焦市域治理难点,全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交通秩序整治、旧城改造、人居环境改善等系列行动,“四美”共建、“四水”共治持续发力,展现出城、镇、村全域协同共治的生动局面。三是重点缔造引领了共建共享。引导群众主动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治安管理等事务,彭场镇大岭村、长埫口镇四合村、沙嘴街道九十墩社区等共同缔造省级“样板点”全力推进,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
4.多方参与的治理合力正在彰显。一是机关事业单位全员下沉已成常态。征集“微诉求”,兑现“微心愿”,解决了群众一大批“急难愁盼”问题,特别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发挥了较好作用。二是“两代表一委员”参与意识逐步增强。2500多名“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结合“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代表行动”等活动,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三是群团带动志愿服务成效显现。群团部门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社会群众、社工团体、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初步建立了志愿服务“1+21+N”架构,为群众多样化需求提供了多元选择。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以下问题或现象需要引起重视。
1.市级统筹力度有待加强。一是系统谋划不统一。相关社会治理政策分散在“平安建设”“文明创建”“城市管理”“基层党建”等领域,各有一套治理体系,内容相互交叉,又各自为战,缺乏标准统一的顶层设计,难以发挥整体效能。二是机制落实不到位。市域治理现代化工作例会制度、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督查考评制度等未真正落实落地,市域治理现代化事项清单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不够扎实。三是管理职责不清晰。网格化管理牵头部门不明确,存在多部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问题,网格运转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2.党建引领作用还需深化。一是党员作用不够强。基层党组织中老年党员、无职党员、流动党员占比较大,在教育管理、示范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短板。在职党员干部编入网格、进到楼栋工作推进不平衡,党员“双报到”成效不明显。二是区域共治不够优。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机制还不完善,部分社区党建与基层治理脱节,少数社区简单以大网格组建党支部,覆盖区域过大,特别是对一些老旧小区、单位宿舍,治理精细度不够。三是考核评价不够真。比如,对物业服务评价作用发挥不够,虽然出台的物业服务企业准入退出机制明确了评价权,但实施中仍有阻力和现实差距。又如,对党员干部下沉情况评价作用发挥不够,评价不及时、不精准的问题现实存在。
3.智慧城市建设亟待推进。一是顶层规划缺失。我市2015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启动期间,拟定了“1+2+5+X”的智慧城市顶层规划,但近两年未及时更新调整,导致我市智慧城市建设方向模糊、步伐缓慢。二是数据整合缺位。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由多家公司建设,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结合不紧密,更新不及时,影响了各类信息化平台的运行质量和效率。基础数据共享共用难、相互流转难,“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各自为政”问题久治不绝。三是技术人才缺乏。我市大数据中心目前从事智慧城市工作的在编人员较少,专业技术人才几乎没有,难以满足工作需要。
4.群众参与治理不够充分。一方面,群众参与度不高。很多群众存在“社区事务应该是社区和物业的事情,业主纳税、缴纳物业费就是享受服务的”的观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党员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业委会组建乏力。我市纯社区少,“村改居”社区多,单位宿舍、自建小区较多,居民习惯社区代管、单位主管等“家长式”包干的做法,对组建业委会缺乏正确认知。同时,我市物业企业均属小微企业,在管理制度、人员素质上均有所欠缺,无法及时解决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业主与物业矛盾大量存在。
5.综合治理还有短板弱项。一是网格平台未发挥应有作用。现有的市网格化管理平台由市委政法委2012年开发并投入使用,在基础数据方面曾发挥了较好支撑作用,机构改革后该平台管理和使用出现“两张皮”,尚无功能完善的智慧化指挥平台,信息采集、问题上报等主要依赖传统方式。二是社区工作者未实现“专人专用”。改革“弱化”了社区工作者在基础信息采集、风险排查、矛盾化解等方面职责,导致网格基础信息更新不及时,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底数不清、找不到人”的问题。三是多元解纷未形成真正合力。目前,市级综治中心虽然在市信访局挂牌,但没有整合力量、没有组成部门进驻、没有实体化运行。
三、工作建议
结合我市实际,建议如下。
1.以市级统筹为基础,推动基层治理一体联抓。一是坚持一个顶层设计。对照省委要求和宜昌市经验做法,进一步研究完善加强市域社会治理相关制度文件,形成统一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九龙治水”。二是坚持一个机构抓总。探索建立市级市域社会治理联席工作机制,统一调度组织、宣传、政法、民政、政务服务和大数据、住房保障等部门,推动基层治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凝聚推动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三是坚持一个力度推进。建立和完善统一的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制定项目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定期调度、定期督办、定期通报,一个项目一个项目推动落地,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推动解决,做到持续用力、久久用功。
2.以党建引领为主线,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一是做实基层支部。落实包联网格制度,党员固定包保一定数量居(农)户,压实在村(社区)治理、疫情防控、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方面的包保责任。二是做实区域共治。明确街道在“三方协调”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小区党支部和业委会、物业企业的统筹协调,加大对机制落实的督导指导,推动深度融合、高效协同、良性互动。完善“吹哨报到”“四办”等工作机制,定期评选下沉办实事之星、优秀服务团队和优秀下沉单位,激励下沉单位和个人担当作为。三是做实督导考核。按照“月报告、季调度、半年推动、年度总结”的方式,对各单位党组织和下沉干部履责情况进行跟踪,既查下沉数量、更查下沉质量,并纳入党建年度目标考核,作为评价干部工作实绩和奖惩任用的重要依据,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下沉工作实效。
3.以智慧赋能为支撑,提升基层治理工作效能。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学习宜昌经验,坚持系统性谋划、革命性再造,在原有智慧城市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修订新一轮顶层规划,指导全市智慧城市、数字政府建设。二是加强数据整合。推动“仙桃城市大脑”建设,强力打通数据壁垒,整合包括综治平台、政务服务平台等在内的各类数据平台,形成基层常用数据专题库,形成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开放共享的一体化智慧治理数据体系。三是加强要素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繁杂、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和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需要人财物充分保障。建议组织部门进一步研究完善专门人才引进政策,财政部门给予常态化稳定专项资金支持。四是加强场景应用。探索建设智慧交管、智慧出行、智慧停车等重点项目,以智慧交通“解”堵;建设数字环保、河长制信息化平台等系统,以智慧生态“护”家;依托鄂汇办平台,开启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一机办理、不见面审批等,以智慧政务“便”民。
4.以“共同缔造”为抓手,引领基层治理全民共建。一是注重自治发动。在社区,挖掘热心党员干部、服务治理能手、专业技术人才等,组建“楼栋管家”队伍,开展“社区怎么建、请您来点单”“小区怎么管、大家商量办”“物业怎么样、居民共评判”等活动;在农村,通过“湾组会”“屋场夜话”等载体,引导村(居)民参与自治管理,做到大家的事情大家议、大家定、大家办。二是注重法治推动。在解决村(社区)矛盾纠纷中,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围绕优化物业服务、民主议事、重大事项公开等群众关注问题,完善事务公开、民主评议、事务听证和村(居)民会议等各项制度,保障村(居)民对社区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三是注重德治带动。在倡导文明德治新风尚中,推动村(社区)制定完善辖区公约、居民公约、住户守则等,引导广大群众注重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修养,弘扬公序良俗,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四是注重智治能动。以“数字变革”助力基层治理,依托网格力量,建立健全村(社区)人、地、物、事、组织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为疫情防控、安全隐患排查、反诈禁毒、群众诉求处置等治理需求,提供精准、全面的“智能导航”“智能服务”,实现基层治理“数据跑”“网上办”,全面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5.以多元解纷为重点,促推基层治理长治长效。一是筑牢综治中心主阵地。加快市级综治中心建设,督促综治、信访、司法、综合执法等职能部门进驻办公,完善矛盾纠纷调解室、法律服务室等功能,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健全首问负责、情况报告、应急联动、考核评价等工作制度,同步规范镇(街道)、村综治中心运行,夯实治理的基层基础。二是用好网格员主力军。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基础,整合楼栋长、警长等力量,强化基础信息动态摸排,建立风险排查、问题交办、回访反馈工作闭环,确保问题及时发现、精准解决,做到基础信息“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三是守牢安全稳定主战场。以房地产、金融、民生等重点领域风险化解为重点,一体推进政治安全、社会治安、社会矛盾、公共安全、网络安全“五类风险”的防范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