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公报
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年5月27日在仙桃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 罗红梅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202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市职业教育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高职学校1所(公办),教职工751人,在校生14358人,占地面积988亩,校舍建筑面积44万m2;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6所,其中公办2所、民办4所,教职工817人,在校生9048人,占地面积728亩,校舍建筑面积28.2万m2;职业培训学校(机构)21家,其中公办2家,民办19家;教职工231人,年培训量达10000人次以上。
二、主要成效
1.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我市职业教育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仙桃市高级技工学校恢复招生,新设立仙桃荣辉职业高中。承接武汉丰富的职教资源,统筹谋划职教城项目,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仙桃校区即将开工建设。同时,教育教学设施得到大幅改善,仙桃职院新投入2.57亿实施办学达标工程,图书馆、培训楼、综合楼、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预投入3.6亿元建设仙桃职院南校区;理工中专每年争取省级中职发展引导奖补资金,开展重点项目建设13项,被立项为省级中等优质职业学校建设单位。
2.教学改革逐步推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仙桃职院成立黄鳝产业学院、数字产业学院,升级非织造布产业学院,校企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8项,申报专利27项,入选省级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秀案例5个;创源学校与相关企业在校内建立实训研发基地,并与20多家企业建立“产教融合项目研发群”,每年学生获得企业“产教融合项目研发奖学金”达30余万元。
3.教学质量逐步提升。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和质量监督。2023年我市中职毕业生2396人,112人参加高职单招入学,326人通过“3+2”分段五年制高职入学,1739人参加技能高考升学,升学率达91%,其中被本科院校录取11人,208人直接就业,其中在本市就业的169人,占比81.3%,服务于医疗、无纺布等相关企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资源不足,高质量发展后劲不够。一是投入不足。对照中职学校达标工程建设要求,创源学校和电子商贸学校还存在教学设施陈旧、生均仪器设备不达标等问题;对照“双优”学校建设要求,理工中专仍需在实训基地建设、设施设备更新、教师引进等方面加大投入。二是招生吸引力不足。由于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术”的思想比较普遍,大部分学生和家长对职业学校未来发展的前景认识不够,再加上企业培养和使用技能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出现“两难”现象,即本地企业招工难、职业学校招生难。三是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双师型”占比30%,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不够充分,教学名师、技能名师数量和质量还不够高,在培育行业有权威、省内有影响的专家、名师和领军人才方面需进一步加力。
2.校企合作渠道不畅,产教融合深度不够。一是沟通机制不畅通。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还有差距,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支撑。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够高,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校企合作普遍存在浅层不深入、短期低效率等问题。三是与地方经济发展契合度不高。专业链的设置和发展与仙桃产业链的需求不太匹配,不够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没有形成紧密对接本市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3.办学体制不完善,统筹发展力度不够。2022年,仙桃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但目前尚未有效形成多部门协同发展格局,行业主管部门还存在隐形的资源和制度壁垒,部门联席会议工作制度落实还不够严格,统筹协调改革发展、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作用发挥还不够。
四、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引导,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是开展职业教育法学习活动。加大对《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宣传,引导社会树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理念,在人才招聘、落户、职称评审等方面一视同仁,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二是办好职业技能大赛。建立职业技能和专业技能大赛常态机制,创新引入社会赞助参与职业技能竞赛,推动建立“政府+企业”合作办赛新模式,提升职业院校的影响力和学生就业竞争力。三是发挥媒体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宣传成才就业的典型,表彰优秀技能型人才,让“崇尚一技之长”、“人人能成才、行行出状元”的理念成为社会新风尚,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强化保障措施,汇聚职业教育发展动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发改、教育、经信、财政、人社等部门密切配合,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积极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确保新增财政性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全面落实公办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有效利用地方政府债券支持仙桃职业学院“双高”建设和仙桃市理工中等专业学校“双优”建设。三是支持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结合仙桃特色,成立“沔阳三蒸”、剪纸、麦秆画等非遗工作室,为高技能领军人才提供技术革新、技能传承的工作平台。
3.补齐办学短板,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公办职业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配齐配足专任教师,鼓励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等到学校任教;建立教师周期培训制度,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带课题下企业”,将产业尖端动向与课堂教学改革有机衔接,让“双师型”教师队伍始终把握产业创新的脉搏。二是打造仙桃特色职业教育品牌。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开发特色、高质量且差异化的专业,打造“一校一品牌”,重点服务黄鳝、非织造布、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服装等新兴产业和家政、养老、托育等人才紧缺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三是积极探索本科职业教育。全力启动职教园区项目建设,推动武汉高校来仙合作办学,把更多高端平台建在仙桃,把更多高层次人才集聚在仙桃,把更多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在仙桃;整体推进仙桃职业学院南校区建设,高标准通过省级“双高”建设终期绩效评价,鼓励与省内本科院校开展“专本联合培养”项目试点,申报特色骨干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4.深化产教融合,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支持建立行业企业产教融合基地、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研究基地、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流动站、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基地等;职业学校吸纳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等,开展订单培养。二是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办学。构建政府统筹管理、行业企业积极举办、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发挥企业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鼓励行业龙头、规模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三是打造高水平产学研联合体。通过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深度交流机制,提高从“成果”到“产品”的转化率,让成果转化在产教融合流程中自然实现,回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潮流,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灵动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