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2、13次会议公报
关于全市水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2009年3月6日在仙桃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上
市水产局局长 吴语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的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市水产业发展情况,请予审议。
2008年,我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特色、生态产业发展思路,把水产业作为全市最大的特色农业来打造,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开辟,积极探索养殖新技术、新模式、水产新品种、加工新工艺、流通新渠道,水产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养殖面积82万亩,其中,精养塘43万亩,鱼(虾)莲(藕)19万亩,稻虾(蟹)20万亩(含东荆河外滩),完成水产品产量30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8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一、2008年主要工作
1、抓规模扩张,板块布局日益合理。我市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水产板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排湖地区和鲫鱼湖地区两大水产板块,辐射带动10多个水产重点镇办,板块区域水产面积逐步发展壮大。全市板块区域水产面积达到50万亩,占水产总面积的60%,板块区域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70%。板块建设作为我市水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基本实现了“集中连片规模化、道路交通网络化、供水排水机电化、养殖生产专业化、养殖模式高效化、产地产品无害化”的格局,板块档次进一步提高,优势主导产品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优化。全市“一鱼一产业”按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推进,发展势头迅猛,形成了以通海口、排湖渔场为核心4万亩河蟹养殖示范区,以胡场为核心1.5万亩鮰鱼养殖示范区,以杨林尾、郭河、彭场为核心6万亩鱼鳖混养示范区,以张沟为核心3.5万亩网箱养鳝示范区,以沙湖、五湖及东荆河外滩为核心2万亩野生寄养小龙虾示范区,以隔垱湖鱼场为核心5000亩刁子鱼专养示范区。全市发展张沟的先锋村、胡场的南嘴村等15个水产专业村,万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10个,水产规模养殖户355个,规模户养殖面积2.1万亩。
2、抓结构调整,养殖品种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在不断巩固提高常规鱼品种养殖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不断探索各种养殖模式,大力发展市场容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名特优新品种,名特比重不断增加,养殖模式不断创新,养殖效益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以小龙虾、河蟹、黄鳝、甲鱼、斑点叉尾鮰等为主导品种和以虾蟹养殖、网箱养鳝、鱼鳖混养、虾稻连作等为主导模式的产业格局。小龙虾由过去稻田野生寄养发展到鱼虾混养、虾蟹混养等多种养殖模式,面积达到20多万亩,产量2.5万吨;河蟹探索了单养、混养和池塘、稻田、湖泊养殖等多种模式,河蟹品质进一步提高,面积达到8万亩,产量4000吨;甲鱼养殖由温室养殖改为池塘混养,品质大为提高,市场需求大增,价格大幅上涨,面积达到3万亩,产量3000吨;网箱养鳝达100万口,面积达6.2万亩,产量3万吨,新推广的黄鳝“两段养殖”模式,提高了黄鳝的苗种成活率和单位产量;鮰鱼养殖面积达3万亩以上,产量1.5万吨。2008年,我市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达到65万亩,占水产总面积的80%;名特优水产品产量24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81%;名特优水产品产值24亿元,占水产业产值的82%。
3、抓标准化生产,安全措施逐步加强。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健康养殖,实施标准化生产,水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市共建设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2个、健康养殖基地35个,网络水产面积43万亩,占全市精养面积95%;完成全部水产品产地认定和178个产品认证工作;创建西流河镇白衣庵村、张沟镇先锋村两个黄鳝出口备案基地和胡场镇麻港片鮰鱼苗种出口备案基地;无公害水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98%。西流河白衣庵村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品牌化出口”的思路,对网箱养鳝实行“五统一”(统一种苗、统一饲料、统一药品、统一控水、统一建档)管理,全面推广以蚯蚓为主的饲料养殖,极大提高了黄鳝产品质量,经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综合检测,各项指标均达到出口欧盟标准。去年5月,白衣庵村代表全省接受国家农业部、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联合组织的备案基地验收,并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经两个出口备案基地出口的黄鳝达到1000多万美元。
4、抓加工出口,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市以水产业增收、增效为目标,加快推进水产品加工转化,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水产品附加值,水产养殖效益不断提高。先后引进和培育了“外婆家”、山东赵斌、万荷堂、五湖鹏鑫、郑场鸿威、荣国食品等一批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目前,全市水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2家,年加工能力8万吨,总产值8.3亿元,其中加工能力在万吨以上的企业3家、5000吨以上6家。外婆家食品有限公司是我市最大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以小龙虾和草鱼加工为主,年加工能力2.3万吨,同时拥有小龙虾自营出口权,年创汇1200万美元。赵斌食品是一家糟鱼生产老字号企业,主要以白鲢加工为主,年加工能力1.8万吨。沔阳三蒸、五湖鹏鑫等本土加工企业固定资产都超过2000万元,年加工能力都在5000吨以上。五湖鹏鑫今年完全能拿到欧盟市场准入证,有望自营出口800万美元。水产品品牌注册也取得新进展,已注册水产品品牌4个(张沟“沔阳州牌”黄鳝、通海口荣国食品厂“排湖”醉鱼、赵斌食品厂“赵氏糟鱼”、排湖渔场“排湖河蟹”);申报品牌11个(郑场“汉风”泥鳅,西流河“江南珍”黄鳝,杨林尾“鲫鱼湖”中华鳖、小龙虾,郭河“古河”甲鱼等)。杨林尾经全国水产协会论证,被任命为全国养蟹第一镇。
5、抓组织健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是“以钱养事”新机制初步建立。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后,我市按照“以钱养事”机制要求,各镇(办、场、园)都设立水产服务中心,全市共选派25名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从事公益性水产技术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得到有效推广和应用,水产养殖效益大幅提高。二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兴起。目前,全市成立水产合作经济组织15个,拥有水产品流通经纪人2500人,网络会员2万多人、水产面积55万亩。2008年,我市合作组织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成立,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张沟镇养鳝协会聘请大学教授、协会技术人员讲养鳝技术,共组织召开培训会近500场,培训会员达2万多人次。杨林尾富喻水产经济合作社拥有水产片区负责人150人,网络社员3500人、水产面积5.8万亩,该合作社不仅发展到全市各镇办,而且还辐射天门、潜江、洪湖、监利、汉阳等10多个县市区。陈场辉煌水产除免费提供技术服务外,还以市场价格赊销种苗、饲料、药品等,鳝鱼回收时价格高于市场0.5元/斤,协会网络养鳝农户400多户、网箱11万口,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网箱养鳝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近年来,虽然我市水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加快产业发展,推进现代渔业建设步伐上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困难。一是养殖水域环境污染日益加重。工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染以及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严重 ;拦河网、迷魂阵、电打渔等对野生资源环境造成破坏;水调度主要倾向于种植业,对水产业考虑甚少,未雨先排,遇雨急排,沟渠水位长年较低,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影响,特别是秋冬季节基本无水灌溉,严重影响了秋冬渔业的开发。二是基础设施投入不足。鱼池、塘堰淤塞,生产能力下降;电力设施老化、容量不够、电损过大,养殖业和种植业同网不同价,造成养殖成本增加;苗种生产设施落后,亲本退化,鱼苗种质下降,养殖产量降低、抗病能力减弱。三是服务、监管体系不健全。一方面技术人员与养殖面积不匹配,另一方面内检员没能按国家要求进行配备,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有编制、有机构、无经费。水产投入品市场无监管职能,对渔药、饲料无任何约束力,导致水产品质量无法保证。四是加工环节薄弱。缺乏叫得响的精品名牌,产业辐射和带动能力低。五是渔政执法体系建设滞后。渔政人员和工作经费未纳入财政预算,渔政装备落后,没有强制执法力。上述这些问题亟待得到解决。
三、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全市水产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四个“十”工程,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全市水产发展面积达到92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32万吨,渔业产值35亿元。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重发展,落实四大工程。以开挖“三低田”为突破口,加大集中连片开发力度,新增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改造老渔池10万亩。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开发新鱼池与改造老基地相结合,养殖开发与基础设施相配套,促进渔业基地的提档升级。大力推广河蟹、小龙虾、黄鳝、甲鱼、鮰鱼等名特优品种和鱼鳖混养、虾蟹养殖、网箱养鳝和无公害鮰鱼等高效养殖模式,新增名特水产养殖面积10万亩,推广高效养殖模式10万亩。紧紧把握省委、省政府建设仙洪新农村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建成张沟镇4万亩黄鳝养殖基地和越舟湖万亩连片鱼虾高效养殖基地。
二、促减排,净化养殖环境。加大“五小”企业整治力度,查处重点污染源,采取关、停、并、转手段,减少工业废水排放;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河道、沟渠的疏洗和清理力度,保证水流通畅;加强渔药、肥料等水产投入品使用的监管,科学使用无公害渔药、饲料和有机肥料,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降低养殖面源自身带来的污染;协调配合,科学合理调度水资源,常年保证水产养殖区域水源供给。
三、抓监管,推进健康养殖。建设水产品质量检测大楼,完善和配备水产品质量管理、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养殖水域监测的机构和人员;以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名优苗种繁育场为核心,建高规格特种苗种繁育车间、综合实验大楼、太阳能苗种孵化车间及高标准苗种选育池,加快养殖品种改良,引进推广新品种,研发名优品种,促进良繁体系建设;以养殖技术、投入品、水产品质量为重点,做好标准的制订和发布,并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种苗管理,提高种苗质量,实施科学放养,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进行生产,做好养殖全过程记录,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四、壮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引进和培育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引进符合产业特色、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加快水产品加工转化。2009年争取培育一家年出口1000万美元的水产品加工厂,培育一家年出口鲜活水产品800万美元的外贸销售公司。积极培育外婆家、赵斌食品等一批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加工企业。水产品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力争水产品加工出口达到3000万美元。充分利用我市黄鳝、甲鱼、河蟹、小龙虾等品种优势,改扩建张沟先锋黄鳝交易市场、杨林尾镇富喻水产品交易市场、通威调鱼站等,规范水产品交易,发展现代水产物流,促进水产生产和消费。
五、强服务,创新工作机制。依托“以钱养事”水产公益性服务新机制,继续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坚持政府引导、部门指导、自愿互利、民主管理、协同发展的方针,积极兴办多种形式的水产专业合作组织,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培育壮大新的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通过订单渔业、股份合作等形式,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市场+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链和利益链。改善和优化水产投资环境,鼓励各类资本以多种经营形式参与水产业经营,充分发挥市场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社会投入参与水产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