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大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公报

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11次会议公报

时间:2008年12月26日 来源:

 

关于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
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

——2008年11月18日在仙桃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

市规划管理局局长    李选民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一、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背景
    (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因此,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以整个市域为研究对象,编制城乡统筹的总体规划,为我市城乡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
    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旨在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更好地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三)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一员,为抢抓这一难得的机遇,编制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使我市更好地融入“武汉城市圈”。
    在上述背景下,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8月22日请示省人民政府进行编制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11月27日批转省建设厅同意将我市作为全省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城市。
    二、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
    为科学编制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按“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协调、公众参与”的原则,市政府成立了城乡总体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 (2008—2030 )》。
    整个编制工作分五个阶段:
    (一)资料收集阶段
    2007年11月—2008年1月,编制单位在我市实地调查,采取现场踏勘、收集资料、座谈调研等形式,深入市直部门、镇(办、园、场)及村庄,获取了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
    (二)初步方案阶段
    2008年2月—2008年6月编制初步方案,于2008年6月分别向省建设厅、市“四大家”领导及相关部门和专家汇报初步方案。
    (三)总体规划纲要编制及评审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8月,在修改初步方案的基础上,编制完成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年8月22日编制单位向市“四大家”领导及编制领导小组汇报了纲要成果。
    2008年9月22日,市人大、市政协分别组织有关领导、相关部门和专家对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进行了论证,并提出了建议。
    2008年10月30日,湖北省建设厅在武汉主持召开了《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 )》专家评审会。建设厅副厅长占世良、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郭生元出席评审会。由省内相关政府部门、大专院校、规划设计院所的教授、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听取了编制单位的纲要汇报,审阅了纲要成果,并进行了深入的评议。会议认为:《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 )》编制思路清晰、技术路线合理、内容深度基本满足要求,有一定创新性,原则同意通过该纲要。
    (四)总体规划成果编制及评审阶段
    在完善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将《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 )》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将城乡总体规划成果草案通过媒体予以公告。在吸纳公众、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
    (五)总体规划报批阶段
    规划编制单位对城乡总体规划修改完善后,由市人民政府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三 、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实施措施
    为更好地实施《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我们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宣传《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增强广大市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规划意识,组织广大市民参与规划管理和规划监督。
    2、按照城乡总体规划的要求,依照国家和省、市的有关规定,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编制工作。
    3、加强城乡规划的集中统一管理。在市域范围严格实施“一书三证”制度。
    4、坚决维护城乡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和各项指标,严格控制规划红线、绿线、蓝线、黄线,确保城乡总体规划依法实施。
    《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 )》主要内容已作为附件印发各位组成人员,请予审议。

 

附件: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纲要(2008—2030 )主要内
   

    一、规划期限、层次及范围
    (一)规划期限
    近期:2008—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二)规划层次及范围
    市域层面: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对市域进行统一规划。
    中心城区层面:对市区(包括干河、沙嘴、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和仙桃工业园)171.7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建设做出规划。
    二、市域居民点体系规划
    居民点体系规划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城镇体系,确定市域城镇的等级结构、职能结构和空间结构。
    二是镇村体系,确定农村居民点规划标准与模式。以陈场镇为例进行了镇村体系规划的研究。
    (一)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按照“自然增长、机械迁移”的原则,预测了市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近期(2015年)市域总人口153万人,城镇人口86万人,城镇化水平56%;
    中期(2020年)市域总人口155万人,城镇人口96万人,城镇化水平62%;
    远期(2030年)市域总人口160万人,城镇人口112万人,城镇化水平70%。
    2、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和等级结构
    按照“级次分明、点轴相连”的原则,构建 “一心三带四重点” 的空间结构。
    一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
    三带:一为沿318国道的城镇发展带,包括长埫口、中心城区、胡场、三伏潭和毛嘴,依托318国道、沪蓉高速公路和远期的轻轨交通优势发展;二为市域南部城镇发展带,包括陈场、通海口、沔城、郭河、张沟、彭场和沙湖,依托贯穿市域南部的东西向公路,连接市域外的汉洪高速公路,加强与武汉的联系;三为沿仙洪公路、仙汉(彭)公路形成的复合城镇发展带,包括中心城区、张沟、彭场。
    四重点:确定毛嘴镇、彭场镇、张沟镇、陈场镇为重点镇。
    市域城镇体系等级结构分为三级,第一级为中心城区,第二级为重点镇,第三级为一般镇。
    3、市域产业布局
    按照“产业集聚、经济集约”的原则,统筹考虑城乡产业布局。规划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二、三产业,四个重点镇突出发展第二产业,极化中心城区工业园区规模,在重点镇培育产业集群。排湖区域、沔城镇和沙湖镇发展好休闲、旅游业。其他镇突出发展优质粮棉油、生态水产、优质禽畜、精品果蔬、园林花木等特色农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4、市域综合交通
    统筹优化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水运、省道、县道等构成的市域综合交通网络,规划中心城区、毛嘴为市域交通枢纽。按城镇规模科学配建公路客运、货运站点,并与港口、轻轨站、高速公路出入口、火车站等有机联系。
    5、市域空间管制
    市域分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各区实施不同的开发建设管制要求。
禁建区主要为汉江分洪道、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区、渔场、湖面、水源地、生态用地及周边隔离带。总面积为934.98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36.8%;
限建区和适建区主要是部分基本农田、园地、林地和其他农用地,总面积为1539.57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60.7%。
    已建区总面积为63.45平方公里,占市域总面积的2.5%。
    (二)镇村体系规划
    1、农村居民点体系
按照“集并自然村、建设中心村、改造空心村”原则,构建中心村、一般农村居民点二级农村居民点体系。规划2030年我市形成40个中心村、530个一般农村居民点的体系。
    2、农村居民点规模
    规划确定中心村人口规模达到1000人以上,争取达到2000人,一般农村居民点人口规模达到700人以上。根据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及农村规模化经营分析,规划预测我市2030年农村人口为45万,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240公顷以内。
    3、农村居民点整理标准及模式
    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有两种,即自发为主整理模式与政府推动整理模式。通过调研分析确定人口低于100人的村民小组可采用政府推动整理模式,超过100人的村民小组可采用自发为主整理模式。
    (三)市域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教育设施  高等教育集中在中心城区,培育与大城市规模相适应的高等教育院校;高中和职业教育集中到中心城区和现状教育基础较好的镇;初中集中到中心城区、镇;小学原则上设置在中心城区、镇和中心村。
    医疗卫生设施  中心城区规划新增4所医院,沪蓉高速公路南北两侧各设2所。在毛嘴、彭场和陈场各规划一所综合性医院,其他镇规划甲等卫生院。中心村、一般居民点规划甲级卫生室。
    (四)市域市政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供水工程规划  规划汉江、东荆河等地表水为主水源,地下水为应急水源。市域规划新建郑场水厂、沔城水厂,扩建市区三水厂。城市管网以环网布置为主,干管以枝状形式抵达各镇。
    排水工程规划  市域规划布局12座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40万m3/d,污水处理率100%。
    电力工程规划  市域规划布局22座变电站,35KV变电站全部改造成110KV变电站,形成以220KV沔阳变电站(张沟)为中心的西部电网的环网,以220KV太子湖变、彭场变为中心的东部电网的环网。
    环境卫生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垃圾处置场9座。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加强市域内主要河流、湖泊等水体的保护,污水未经处理达标严禁排入水体,水体周围设定禁建区,并疏通河道,使水系贯通,凸现水乡园林特色。
    三、中心城区规划
    (一)城市性质与规模
    1、城市性质
    江汉平原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贸城市,环境优美的滨江城市。
    2、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45万,中期(2020年)53万,远期(2030年)65万。
    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42平方公里,中期(2020年)55 平方公里,远期(2030年)70 平方公里
    (二)城市发展方向选择与空间发展边界
    城市发展方向:以跨越沪蓉高速公路向南发展为城市的重点发展方向。
    中心城区空间发展边界为:北起汉江,南至十全垸、曲湖,东起汉江分洪道,西至电排河。
    (三)城市空间结构
    规划形成“轴向带动,片区发展”的空间结构,以跨越沪蓉高速公路南北两侧的道路为轴,带动老城区、南城新区等片区的发展。
    (四)建设用地布局与规划
    1、居住用地
    由老城区、城南片区、城东片区、城西片区、南城新区组成,人口规模70万。老城区以街坊组织,规划期内人口应疏散,充分利用汉江景观资源及中心商业服务业区位,将旧城改造后形成中高密度居住区;城南片区重点发展中低密度的中高档居住区;城东片区结合工业区建设发展大规模的中等密度居住区;城西片区结合水系绿地景观,重点发展中低密度的中高档居住区;南城新区沿汪洲河两岸形成两个中等密度居住区,分别接纳工业园区和城南工业区的居民。
    保障性住房用地占居住用地比重为70%,各个片区均应布置保障性住房。
    2、公共设施用地
    行政办公设施  规划市级行政中心位于南城新区致富路以西、新城大道以北的区域。
商业金融设施  规划市级商业中心2个(即现状的城市商业中心与南城新区商业中心)、居住片区级商业中心5个。
    规划保留8处专业市场,新建3处专业市场。
    文化娱乐、体育设施  在沪蓉高速公路南北两侧规划市级文化娱乐、体育用地各两处,均位于大新路—致富路轴线上,体育运动中心规划在南城新区仙南大道以南,致富路以西区域。
    医疗卫生设施  规划新增四处医疗卫生用地,在沪蓉高速公路南北两侧布局。
    教育科研设施  中小学分别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均匀分布,高等教育及职业学校适当集中,规划高等教育区域位于仙桃工业园以东,洛江河西侧。
    3、工业仓储用地
    工业布局形成两大工业片区。即沪蓉高速公路以南、何李路以东的南城工业园与高速公路以北、叶王路以东、老318国道以南区域组成的城东工业片区,仙桃工业园、丝宝工业园与通顺河以西、电排河以东区域组成的城西工业片区。两大工业片区通过仙南大道、和平路、黄金大道、西环路组成的快速环路贯通。
    对城区内污染较大的工业项目,规划期内一律搬迁。
    仓储用地主要结合对外交通线路和工业区布置,规划在两大工业片区内集中新建6处大型仓储物流用地。
    (五)专项规划
    1、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规划
    以城市轻轨、沪蓉高速公路、318国道、仙天一级公路、仙洪一级公路、仙汉公路为基础,构成一个快速便捷的对外交通体系。规划城市轻轨线在城区沿黄金大道通过,城区线路设置三处轻轨站点。规划沪蓉高速公路新增出入口一处,位于城区行政边界以东。规划西环路—仙南大道—和平路承担东西向过境交通(318国道),规划汉江路—复州大道—袁市路—玉沙大道—纺织大道—仙洪公路承担南北向过境交通,减少过境交通对中心城区的影响。
    规划在南城新区新建一级客运站、货运站各一处。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由城市主干道构成 “七横七纵”的道路骨架。
    “七横”:沿江大道—青鱼湖路、复州大道—沔阳大道、仙桃大道、黄金大道、纬二路、新城大道、仙南大道。
    “七纵”:西环路、丝宝路、汉江路—纺织大道、大新路—致富路、何李路、叶王路、和平路。
为解决过沪蓉高速通道的问题,规划19个穿越沪蓉高速公路的通道,以西环路高架、纺织大道下穿、致富路高架、何李路高架、和平路高架等5个主通道贯通高速公路南北。
    规划停车场布局在城市出入口、工业区、仓储区、公园、商业中心、交通集散处等。新增社会停车场11处。
    2、供水工程规划
    规划以汉江作为供水主水源,地下水作为应急水源。主要由三水厂供水,其近、远期供水规模为20万m3/d和40万m3/d,占地20公顷。
    3、排水工程规划
    老城区规划由雨污合流逐步向雨污分流过渡,新建设地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方式。
污水工程规划:规划布局3座污水厂:城北污水厂,其处理规模近期为6万m3/d,远期为12万m3/d;城南污水厂,其处理规模近期为3万m3/d,远期为5万m3/d;湿地生态污水处理厂,其处理规模为6—10万m3/d。规划在沪蓉高速公路南北两侧各设置2座污水提升泵站,以实现城区南北污水分区排放治理。
    雨水工程规划根据地形特点,分区规划雨水管道系统及截流收水设施,使雨水分散就近排入河道。
    4、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远期高压输电线路为500KV、220KV、110KV,取消35KV变电站,中压配电线路为10KV,低压配电线路为380/220V。城区电网将形成以220KV袁市变电站为中心,干河、卫华、杜台、仙桃、襄河、刘口变实行110KV环网运行。
    5、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城市按每0.7—1.0 平方公里设垃圾转运站一座。扩建市区西南部生活垃圾综合处置场,并新建规模为50t/d的医疗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场。
    6、绿地系统规划
    绿化系统由点面绿化、线状绿化、生产防护绿地体系三个层次组成。点面绿化主要由各级公园和小型绿地组成;线状绿化主要由滨水绿带、生态绿带街、隔离绿化带和道路绿化带组成;生产防护绿地体系主要由苗圃、果园、林场、各类防护林带组成。
    城市绿地形成“一带六线”的结构。一带即沿汉江的滨江绿化景观带;六线即沿仙下河的城市公共绿化走廊,沿汪洲河的城市绿楔形成的生态旅游走廊,沿通顺河的自然生态走廊,沿高速公路和国道的防护绿化走廊,沿锦瑞路、洛江河东部的绿化防护带,沿分洪道的生态保护林带。构成“南水乡、北汉江、城水共生,点轴发展”的生态绿化格局。
    在保留现有3处广场的基础上,规划新增2处大型广场,均位于大新路—致富路上,城北位于黄金大道与致富路交叉处,城南位于新城大道与致富路西南处,即行政中心以南、体育中心以北。
    (六)“城中村”改造规划
    近期( 2008—2015年)改造:改造尚未与城市建成区接壤、但处于城市重点发展方向以及城乡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开发建设地段的村庄。主要是南城新区范围内的村庄。
    中期(2016—2020年)改造:改造与城市建成区已经接壤的城中村,避免使其完全“城中村”化。
    远期(2021—2030年)改造:其他城中村
    (七)城市建设时序及内容
    1、近期(2008—2015年)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南城新区初具雏形,汉江沿岸城市景观有所改善,城市骨架逐渐打开。
    具体内容:加强滨江沿岸整治工作,调整老城区工业用地,城东工业片区应具备一定规模。南北交通大骨架应该形成,新的行政中心基本建成,南城中心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也基本建成。
    2、中期(2016—2020年)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道路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工业园区全面完善,南城新区已形成规模,老城区进一步改造,内部交通得到梳理,公共绿地加大建设。
    具体内容:进一步发展城东工业片区和仙桃工业园区,进一步完善和建设行政中心,加快市级公园—南城生态公园的建设,强化道路骨架建设的同时,完善道路网络建设。
    3、远期(2021—2030年)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目标:形成“轴向带动,片区发展”格局,南城新区成为城市新的中心,东西两翼工业片区形成规模。
    具体内容:南城新区开发建设继续南拓,东、西两翼工业园继续伸展,各功能片区在已有基础上深入发展,充分拓展用地。

友情链接

郑场 毛嘴 剅河 三伏潭 胡场 长埫口 西流河 彭场 沙湖 杨林尾 张沟 郭河 沔城 通海口 陈场 干河 龙华山 沙嘴 工业园 高新区 沙原 九合垸 排湖风景区